一桿子插到田間地頭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熟悉的烏蘇里船歌把我們帶到黑龍江東部虎林市,這里古為肅慎地,是赫哲族世居地,與俄羅斯隔江相望,云卷云舒的畫面里,虎林農業人正伴著市場化音符唱響著新烏蘇里船歌。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龍江大地如火如荼進行著,村民變股民,村集體利益與村民利益聯結更緊密。如何寫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個后半篇文章?黑龍江的解題思路條理清晰。這一年,黑龍江交易集團搭建了省內唯一的省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機構——黑龍江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省農交中心”),將集團“政府管理經濟的市場工具,優化資源配置的要素市場,落實源頭防腐的陽光平臺”的功能使命向農村延伸,自此開始,以上帶下,逐步建立省級交易市場、市級交易部、縣級交易中心的“三級交易服務機構”和鄉鎮交易站、村級交易點的“五級服務體系”。“按照統一平臺建設、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鑒證、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交易監管的‘六統一’運作模式,一體化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黑龍江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杜鵬介紹說。2020年,我國首部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綜合性的地方法規《黑龍江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誕生了,加之《黑龍江省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快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通知》和省農交中心編制的26個交易規則,全省農村產權交易制度體系逐漸完備,交易行為不斷規范,市場建設進入平穩上升期。作為“五級服務體系”其中一級的代表,虎林市很快吃透上級文件精神,探索實踐路徑,《虎林市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隨之出臺。“村里負責交易信息和證明材料,鄉里負責材料審核和信息錄入,市(縣)里組織交易和歸檔管理,道道把關,關關留痕,陽光透明。”虎林市農村合作經濟服務中心主任張玉光介紹,農村集體經濟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更加規范,市場成為了鄉村治理的重要措施。讓市場更好服務“三資”管理,如同虎林市一樣,黑龍江西部縣城拜泉也找到了抓手。2020年,拜泉縣269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正式組建完成;2021年,《拜泉縣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實施細則》正式出臺。農村產權交易工作體制制度逐步完善,資產、資源進場交易已具備基礎條件。“我們拿出一些基礎好、戰力強的村作試點,進入省農交中心平臺交易,事實勝于雄辯,村民心服口服。”拜泉鎮黨委書記劉英君介紹,到了2022年,全鎮11個行政村、16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97個屯,包括機動地發包、林木等資源資產交易,取暖煤、路燈、機械等設備設施采購項目全部進場交易。今年前9個月,全鎮的交易額已超1000萬元。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親歷者,拜泉縣農村經濟服務總站負責人宋陽深有體會,市場發展迅猛,趨向成熟,進而要求業務專業化程度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為快速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在省農交中心組織業務培訓基礎上,他們還多次組織全縣范圍農村產權交易培訓,強化縣鄉村三級服務根系。“我們的大學生帶著筆記本電腦到各個村屯,宣傳政策,給村會計培訓,手把手教村民上平臺交易。”拜泉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紀悟說,鎮政府在2021年又給他配了2個大學生。“我們中心6個人里有4個大學生,6個臺式電腦,4個筆記本電腦。”隊伍兵強馬壯,紀悟字里行間透露著驕傲。95后大學生張文宇就是紀悟的得力干將之一,2021年,小伙子剛上班,就跟著紀悟奔走田間地頭,講解平臺交易的好處,協助村民注冊、報名、競價、交易。“整這玩意干啥?”“這也太麻煩了!”當初,碰一鼻子灰,是家常便飯。通過張文宇的“幫辦”“領辦”“代辦”,村民的心被捂熱了,也嘗到平臺交易的甜頭。“孩兒,忙半天餓了吧?吃口飯再走吧!”。和張文宇一樣,市場平臺也住進了村民的心坎兒。
陽光透明讓稻谷更香
迎著晌午的陽光,熟透了的水稻,放眼望去一片金黃。捏碎脆脆的稻殼,圓潤飽滿的米粒晶瑩剔透,在米香里回響著陽光透明的聲音。“通過農交中心的市場平臺交易,解決了一些‘人情地’問題,對村集體好,對村民好,我就為它鼓掌叫好!”耿直的虎林市偉光鄉勝利村監委會主任畢連德在座談會上率先開了腔。帶著濃重鄉音的畢連德當了40年村干部,當年他帶著村里老哥幾個,扛著鐵鍬和鋤頭,遠赴阿北鄉墾荒5400多畝,如今成為村里重要的經濟來源。“上一輪承包期的價格是每畝270元,這一輪我們在省農交中心平臺交易,掛牌每畝500元,結果以每畝850元的價格成交,僅此一個交易項目就為村集體多增加了572萬元收入。”畢連德說罷,義和村黨支部書記李忠魁接過話來,“以前村集體土地線下發包,鄰里之間礙于情面,私下就溝通好價格,舉牌即定價,不能真正體現市場價格。”通過平臺線上交易,市場把“面子”問題解決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干群矛盾也化解了。一些村干部感同身受,點頭迎合,除了市場這只手,多余的“手”插不進去,村集體和村民受益了。“2022年,我們村729畝機動地通過省農交中心平臺交易,比上個承包期多增加收入15萬元,村里積累不斷增長,現在合作社賬戶余額有100多萬元。”拜泉縣新勝村黨支部書記薄召軍掐指盤算起來,“路燈采購項目28萬元掛牌,22萬元成交;鉤機采購項目30萬元掛牌,20萬元成交。”薄召軍算明白了賬,在平臺交易土地承租溢價,采購設備省錢,里外里,為村集體創效31萬元!目前,新勝村1321畝機動地已全部進入平臺交易。用他自己的話講,一年一發包,年年有收入,不吃“探頭糧”。農村產權市場建設,也并非一帆風順。市場化交易平臺動了個別村干部的“奶酪”,他們耍小聰明,和市場扭著一股勁。“你通知晚了,我們已經交易完了。”全面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大勢所趨,等待這種行為的必定是“南墻”,紀委逐級追責,自此以后,不敢再胡來了。如今,虎林市利用交易平臺數據分析,為審計監督當“篩子”,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為確保村集體進入平臺陽光交易取得實效,拜泉縣也在地方條例中對農村產權交易明確了約束條款。在座談中,無論是在拜泉縣,還是在虎林市,基層農業工作者都默契地形成了一個共識:農村集體產權市場化交易成為農村“三資”管理的重要抓手,村干部的“私心”在陽光下沒了,“人情地”“超期發包”等落后現象逐漸沒有了生存土壤,也為一些干部卸掉了“包袱”。近兩年,各地通過省農交中心搭建的交易平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規范流轉交易、提供配套服務,“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讓集體資產在“陽光下”運行,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紅利,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與活力。今年以來,虎林市交易額5700余萬元,資產交易溢價率達47%;拜泉縣交易額1.67億元,增收4000萬元。通過農交中心平臺交易,實現土地流轉增收,帶動拜泉縣無債務村已達20多個,今年底力爭達到54個。按照他們的設想,逐步將農戶土地流轉也納入農交中心平臺交易,讓市場化的果實結得更加飽滿。一傳十,十傳百,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故事傳出了圈。虎林市有關單位,拜泉縣的國有林場,一些沒有政策規定必須進場交易的單位,也主動找上了門,通過農交中心平臺進行資產資源交易,既省心,又能賣上價。
鄉村振興的重要拼圖